【一位心理師的全職爸爸之路】

                                                                                   文/諮商心理師 莊博安

 

坊間有許多「親職專家」,懂得孩子發展過程、教養理論、心理需求等,就算不懂得這些東西,有養過小孩的人似乎都能講出一口爸爸經或媽媽經。

對黃柏嘉心理師而言,他從研究所20出頭即開始學習相關的學問,一直到畢業論文、當上心理師後也不斷在「親職」方面努力演講與做心理諮商。但在心底,始終有個巨大的聲音困擾著自己:「你是說得一口好教養,還是真的懂得如何教養?」

於是他正值工作一片大好,擔任諮商中心主任,甚至有眾多來自臺灣、大陸等地的演講邀約他通通推掉。身為一位親職的講師、心理師,大眾眼中的專家,他決心「真正」投入親職教養,在連續六年間,親自把兩個孩子帶大,瞭解和孩子相處的切身經驗。

《早年經歷影響甚深》

「你心目中的好爸爸長什麼樣子?」他開場不久即詢問觀眾。

「能保護家人的安全」、「可以陪在孩子身邊成長」、「以身作則,身教很重要」、「當媽媽的好助手」。

「那麼,你認定的好爸爸又是從何而來?」他接著問。

我們嚮往的父母,通常有兩個方向,一種是與自己爸媽很像的,另一種是與他們很不像的。由於生長在溫暖的家庭,有了好的楷模,他們也想帶給孩子同樣的感覺。若處於疏離不適的家庭,我們則容易往另一個極端跑去,即是:「我以後絕對不要像他們一樣!」

黃柏嘉心理師自述,早年父親在國外工作,10歲前一年只會見到五天,母親也因工作總是不在家。雖是雙親家庭,但卻沒有父母的陪伴。這也是他投身親職教養、不斷對親職教養有興趣與努力的原因。他說:「我很想讓孩子起床第一眼看到的是我,睡著闔眼前看到的是我。他體驗第一次吃冰、第一次騎腳踏車……這些第一次我都參與到。」

因此成為「全職人夫」並不是工作需要這些經驗,反而是生命經歷中的水到渠成。

《要當好一位爸爸,最重要的是有所準備》

男孩與女孩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社會期許女孩從小就當一位照顧者,從玩洋娃娃、扮家家酒,大一點開始學煮飯,女孩們聚在一起也更會聊起身旁嬰孩的事情。同時,打從懷孕開始,母親與孩子就先緊緊連結在一起十個月。種種的過程都讓母親預備成為一位主要照顧者。

反觀男性,可以說一點準備也沒有。

等到真正要接手時,男性的心情很不一樣,甚至是有些害怕的。加上沒有準備時,容易笨手笨腳,除了擔心失手,過程中若被指責做得不好,更容易乾脆脫手。

爸爸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不曉得怎麼照顧,怎麼樣才不會弄哭了他。

黃柏嘉心理師說,男人只是需要更多練習,用「還在學」,而非「學不會」的心態。前者是自己仍有意願持續努力,後者有種撒手不管的感覺。心態不同時,彼此面對自己的失誤也較能諒解。

育兒是種經驗的累積,慢慢地,讀懂他的作息,幾點會餓、什麼時候想睡、該換尿布的時刻,哭的時候對對時間,爸爸和孩子會建立起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彼此就能以更舒服的方式相處在一起。

「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這輩子最棒的回憶」

他告訴每一位(準)父母:這是非常辛苦的過程,但,也會獲得非常非常多的快樂。

像是孩子第一次吃冰、第一次出去玩、看到驚奇的事物,成為人父後不知已經歷這些事情多少次。但看著孩子的反應,從他們的角度似乎又再次感受人生的快樂,而且是加倍的,打從內在豐足的喜悅。

他問說,如果眼前有一道美食,你自己吃與看著孩子吃的時刻,哪一個會比較快樂?

他在投影片上放出自己的孩子開心時、對相機大大的張開嘴巴的照片。孩子綻放的笑容、天真地喊叫、他驚喜地搖晃手臂時,都讓為人父母加倍滿足。

《而回到如何教養?》

黃柏嘉心理師認為,與孩子互動過程中,父親常被賦予黑臉,母親則是白臉的角色,但這是不妥當的。

父母要黑白臉都能扮,因為兩人都是極端時,孩子兩邊都會不平衡。做白臉的容易被孩子輕視,認為你只會讓步。做黑臉的容易被討厭,覺得看到你就要被打。但當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同時都有這兩個角色時,他也才能夠平衡對兩人的感覺,平衡對「人」的看法。就像存錢與花錢,你不斷存錢給他,他慢慢的變得索求無度。若你不斷向他討錢,他看到你就躲得遠遠的。

同時他也分享:「在我們家中,不管吃什麼一定會留三片給沒回家的人,讓孩子學會替他人著想,不能因為自己有需求就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做父母的,別吝於讓孩子看到自己也是有需要的。」

讓孩子知道爸媽不只是「好人」或「壞人」,瞭解父母也是有所需求的個體,也才能在這互動中發展出往後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同理心」。

《伴侶關係是養育孩子的土壤》

而伴侶雙方在教養觀點上有所差異也是常被問到的問題,但較於「相異」之處,其實遠不及彼此的「相同」之處。

黃柏嘉心理師舉例:「就像一粒黑點在整片白牆上,有時候我們太過執著於那黑點,卻忘記彼此都是為孩子好,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若執著於爭吵,就變得捨本逐末。」

 同時,由於擔任親職教育者許久,常會聽見爸爸抱怨地說,老婆沒把孩子照顧好,雙方觀點不同,但進一步詢問該為爸爸自己都怎麼照顧,才發現爸爸是「理論組」的,實際操作倒是沒幾次!

身為全職人父的另一大發現是,原來,照顧時間越久,犯的錯也就越多,而且犯錯是必然發生的。因為有時候已經盡力照顧了,但仍會發生某些莫名的狀況。因此當問題發生時,別太去追究原因了,一同想著如何解決,不但能較有效率地解決問題,也能在過程中學著不去責怪彼此。

因此,在教養孩子之前,還是得先回到自己與伴侶身上,「先習慣當伴侶,最好是結婚兩年後,再來習慣當對方孩子的爸媽。」

畢竟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個家庭之大事,婚前也許是對方家中的「客人」,婚後就成了對方家中的「自己人」,對「自己人」的期待會更高,如何教養孩子、處理家事、與長輩親戚的互動,這些在結婚初期都必須不斷調適的。也唯有在適應了這些關係,適應了和伴侶及其家人的相處之道,才能培育好讓孩子出生前的土壤。夫妻關係就像土壤,足夠穩固滋潤時,孩子才能於其上健全地生長。

同樣地,如果今天太太和孩子狀態都不好,可能都在哭、都受傷了,你要先安撫誰?他斬釘截鐵地說:「當然是太太!」

一方能不能看到,對方才是最重要的人?會陪我們走一輩子,牽手一路走到老的,當然是自己的伴侶。一段幸福婚姻中,彼此會瞭解「我們都是辛苦的」,而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則認為「只有我受苦」。

夫妻關係是最重要的基石,對彼此的信賴度與安全感充分時,也才能在教養孩子上取得共識,並給孩子良好的模範。

※整理自 城男舊事心驛站 4/29(六)親職講座─「新手爸爸的育兒經驗分享」講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