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男舊事心驛站 莊博安心理師
節日是個人造的概念,用來慶祝、悼念、緬懷某些特定的人事物。像是有宗教性質的聖誕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汰舊換新的過年春節,還有今天要討論的情人節。
「情人節一年到底有幾個?」這是我自己最初的疑問,我以為就是2/14、3/14、和農曆7/7三個。接著我上網查詢,Google差點跑不出來,搜尋到的網站顯示一年有12個,不對,下一篇說有15個,還有一篇竟然說每年有25個情人節。
有的說每月14號都是情人節,有的說要加上中國元宵節和七夕,前者因為元宵看燈是古代婦女難得出門的時機,單身男女們有機會相遇相約;後者則是牛郎織女相聚的淒美天日。我們被激發起同理心的情況下,想起愛情、想起戀人的你是否也心動了?所以變成了14個。再加上中南美洲、西班牙、俄羅斯等小鎮的某些傳統,而商人把這些日子通通集結起來慶祝,於是,情人節一下子就數不完了。
我心想,「這有什麼毛病?」
或許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能當個情人節?就叫做「毛病情人節」,定在放上文章的今天。專門為不屑大量情人節的情人們衍生的節日,情人們藉由嘲諷一直過情人節的其他情侶們,邊喝美酒邊吃美食,度過這充滿歡笑的一天!(拜託幾百年後別被網路誤傳成真)
你怎麼看待情人節?
不可否認地,這些節日是文化或商業的產物,一個悲愴的故事、一則驚奇的傳說、或一個經炒作的廣告,都能帶起全球文化的「集體意識」改變。
當今上網一查,隨便可以找出十幾個情人節,或我出門一看,從日本來的觀光客可能就在臺灣度過甜蜜的三月十四日。更不用說,眾多商人得以藉機透過浪漫文化的影響力,釋放大量文章、影片、實體物品(氣球、玫瑰、巧克力…)等等,在虛擬與現實都充斥這些情緒性產物下,族群的整體氣氛很難不受影響。
可是回到「個人心理層面」就很難說了,你可能還是會在某些情人節送禮、寫卡片、吃大餐,但實際上心底抱怨連連;你可能表面上不屑情人節,實際上覺得有些重要的節日對他/她來說重要,那麼對你也重要了。
像是在「城男舊事心驛站」的網路問卷中「你的白色情人節怎麼過呢?」,24.5%的人選擇「開心自在的老夫老妻,未必要做些什麼~」,也有20.8%的人回答「有情人但懶得過(或早已不過),直接忽略。」
而網友們回答「對情人節有什麼想法嗎?」之中也有多種見解:
「和男友遠距離,見面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情人節。」
「大方的情思,不需在意時程,有感而發信手拈來就是專屬於兩人的節日;謹慎而仔細的兩人,借著這個節日來疏導心理滿溢的情感~」
「情人節是個有趣的節日,讓所有人在節日的來臨會有許多的想法與情緒反應,若是可以反過來想想這個現象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很好的一個學習。」
我們為什麼會有不同反應?多數來自內在投射(認為不過情人節對方就會不開心)或外在驅使(每個人都過我們也一定要過)?又怎麼處理這些情緒後的行為表現與生理現象?這些的確需要學習,尤其是負面情緒的處理。
因為情人節的到來、或又到來,引起最大宗的情緒可能是無奈、無感、甚至厭煩。這顯示在近半數的回答:
「一開始會期待,但是後來覺得…會有時候對方在忙沒準備,會造成對方的壓力,久而久之就會麻痺了。」
「炒作節日的販售無感,不如創造單身商機」
「商業氣息太重~」
「噱頭。」
節日的意涵
「是否要過情人節?」常是伴侶間的問題,尤其交往初期、或關係不太穩定的伴侶。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背後的擔心是「如果我們不過情人節,我們的關係會不會變差?」
當然,偶爾的出奇不意、犧牲奉獻、寵溺對方都是正常的。
但越是強調「當天」「慎重」的「大禮」,則也許和你的安全感成反比。
這三個引號中分別代表了「時間」、「情緒」與「物質」的重要性。如果因為忙碌,延遲幾天過節、如果每次沒做出精美的卡片或盛大的驚喜、或沒準備好昂貴的禮物或大餐,你就會覺得愧疚或生氣。那也許是回頭檢視雙方關係的時候了。
畢竟重視或跟風是一回事,但若變成巨大壓力、影響日常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愛情是一種難以捉摸的共同想像,因為這個特性,我們時常需要某些實體的東西以確認彼此心意。而在過程中,有時候表達得不恰當、愛的太多或太少了,導致關係不小心變質了,反而容易著急慌張,讓你更想在這象徵愛情的「情人節」中補救回來。
比起約在何時、約在哪裡,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你們的關係?」、「是否瞭解彼此的期待與心態?」
像是一位網友提到「情人節只是鬧鐘而已,一是自省平時對愛的點點滴滴,二是反省要對情人好一點,三是發省對愛的各種想像。」
從揚起微風,愛情就此飄散在透明虛渺的空中。得看清它的路徑,它的習性,重要的是別跟著跟著不小心跌了下去。
等你熟悉兩人的想法與習慣後,「是否要過情人節?」就不是個問題了,因為你已找到雙方舒服自在的互動模式,你們彼此會找到新的「愛情的象徵」,相較「節日」,那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了。
數據小檔案
男性佔56.6%,女性佔43.4%。
婚姻狀況「未婚者」(81.8%)、「已婚者」(18.9%)。
年齡層前三名為「31~40歲」(39.6%)、「21~30歲」(28.3%)、「41~50歲」(20.8%)。
題目「你的白色情人節怎麼過呢?」,前三名為:
「沒情人沒情人沒情人」(41.5%)
「開心自在的老夫老妻,未必要做些什麼~」(24.5%)
「有情人但懶得過(或早已不過),直接忽略。」(20.8%)
前兩題的男女比差異不大,反而是有伴侶的男性較多人懶得過或早已不過,而在「對情人節有什麼想法嗎?」題目中,男性更是一面倒向「商人賺錢的日子」。這似乎顯示,男性相較女性,傾向將情人節看作外在事件,而非兩人連結的日子,也容易歸因於和自己沒有關係,因此傾向跳過此節慶。但這未必代表不重視與情人的關係。
而回答「沒情人沒情人沒情人」者(41.5%),一些人回答「開心自在一個人」、「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而對另一部分人,找不到伴侶卻一直被閃。在此提供一個方法是,情人節幾個禮拜前可先約好朋友到時共同吃飯、唱歌等活動,讓身心舒展開來。若自己待在家,也建議事先安排行程,無論閱讀、看電影、或打電動,事先安排好自認有意義或開心的活動,也較不會導致節日時的焦慮失落。
以上兩題經過交叉比較後發現,男女性在「想收到的禮物」和「會送出的禮物」則沒有太大差距。
而一個令人欣慰的發現是:填答想收到越多禮物的人,也會填答贈送對方越多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