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公共托嬰 好消息!

各位關注城男的爸爸媽媽們
好康消息來囉!
台北市公共托嬰中心將於107年新春增設20處
家中有設籍台北市並滿兩個月至未滿兩歲之嬰幼兒有照顧需求
歡迎您至社會局網頁查詢相關資訊
或是依表單公告之登記時間
撥打各托嬰中心聯絡電話詢問相關資訊唷!

【親職講座回顧】新手爸爸的育兒經驗分享

【講座簡介】

「當父母比任何角色都難,但親職能帶給我們的快樂,卻比任何角色都來得多!」

坊間有許多「親職專家」,懂得孩子發展過程、教養理論、心理需求等,就算不懂得這些東西,有養過小孩的人似乎都能講出一口爸爸經或媽媽經,對黃柏嘉心理師而言,他從研究所20出頭即開始學習相關的學問,一直到畢業論文、當上心理師後也不斷在「親職」方面努力演講與做心理諮商。

但在心底,始終有個巨大的聲音困擾著自己:「你是說得一口好教養,還是真的懂得如何教養?」於是講師黃柏嘉決心「真正」投入親職教養,在連續六年間,親自把兩個孩子帶大,瞭解和孩子相處的切身經驗,並將此經驗分享給大家,告訴大家如何維持良好婚姻關係,以及如何做好一位家長。

【課程內容】

<到底要不要生養小孩>

「當父母比任何角色都難,但親職能給我們的快樂,卻比任何角色來的更多」,生養孩子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可以加倍重新體驗一次人生的快樂。

  1. 人生當中有很多難以想像的美食,美得令人摒息的風景,刺激的難以忘懷的冒險。
  2. 但是當我們超過30歲之後,許多的感覺逐漸變淡了,那些曾經感動過我們的經驗,都不再讓我們感到心動。
  3. 當你養育一個孩子,那些曾經感動、驚喜的片刻,都會用另種方式,在你跟孩子面前曾現,那種快樂是加倍又加倍的。

<維持良好夫妻關係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1. 在教養上如何與另一半達成共識與配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教養過程中容易會因為教養方式不同而產生夫妻間衝突,因此在夫妻相處過程中若是能夠先有兩年的婚姻經營相處,多累積雙方的關係存摺,當進入擔任父母的角色時,才會有存款可以扣。
  2. 找到你與對方的相同之處,是溝通成功的關鍵 

     

     

  3. 不是錯的人改變,而是比較希望關係改善的人改變,在衝突當中,經常出現兩人意見不合,雙方都堅持自己是對的,而僵持不下。此時我們很容易掉到,「誰先改變就代表誰是錯的」;「錯的人才需要改變的陷阱」,有時兩人有一個人贏了,關係就輸了,所以停下來想想,這件事的對錯,有時真的沒有重要到值得你們賠上關係,因此願意改變的是「希望關係好而選擇承擔的人」,而不是錯的那個人

<父親如何做好教養孩子的準備>

  1. 「不要想自己怎麼做最好,而是怎樣做最適合這一刻的自己跟孩子」從找出最好,走到一個人有一種好!
  2. 「我知道你在那個當下,作了妳覺得對孩子最好的決定」
  3. 「在絕大多數的時間中,我知道你是個稱職用心的爸媽」
  4. 「介入跟不介入之間,從來就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該要介入多少的申論題」
  5. 「更相信自己養成的直覺,這是你們教養孩子時最寶貴的能力,因為你們需要不斷的保持彈性,來決定什麼介入對孩子是有效果的?什麼介入對孩子是沒有效果的?」

管教這件事,沒有對跟錯,只有適合跟不適合,好父母跟壞父母的分別,並非是否會犯錯!而是在犯錯之後,是否擁有修正的意願跟能力,教養孩子並不難,如何經營好關係與自處才是最重要的,希望看完文章的你,也能更加瞭解,如何當個好家長,也當個好伴侶。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準爸媽第一次就上手: 舒緩準媽媽的孕期變化

【講座簡介】

「孕吐吃不下該怎麼辦?」、「懷孕用藥安全嗎?」、「什麼情況要去做羊膜穿刺嗎?」,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除了喜獲新生的喜悅外,也充滿了既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懷孕的媽媽也隨著懷孕日子增加有更多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狀況,面對這些情況,面臨生產前又有更多需要顧慮的情形,該怎麼注意孕婦的身心理狀況,爸爸又該怎麼照顧好媽媽的情緒,是準爸媽必須面對的課題。

【課程內容】

<準爸媽話題>

  • 妊娠紋可不可以避免
  • 聽說懷孕的女人很難搞
  • 準爸爸有苦難言還是不用心
  • 懷孕到底可不可以美美的
  • 到底自然產還是剖腹好

孕媽們除了要適應因懷孕期間的身體變化外,心理的抗壓性更是敏感,易怒、煩躁、焦慮、憂鬱、恐懼等情緒,常常讓自己與另一半發生衝突或不愉快。孕婦在懷孕時心理健康調適是很重要的。媽媽的好心情是最好的胎教,該如何照顧準媽媽的情緒,也是必學課題。

<孕期的生理變化>

1.懷孕週期在前期(1-12W)、中期(12-28W)及後期(28-36W),均會有不同的生理現象的改變。

2.孕期過程中,體內器官也會因為胎兒成長變化而產生位置變化。

3.隨著懷孕的日子加增,身心也會產生變化。孕吐、胃口改變、頻尿、睡眠品質變差、膚質改變、情緒不佳、記憶力變差…等。

4.妊娠紋的產生,而妊娠紋的影響面向會因先天的因素、媽媽本身因素及胎兒大小而定。

<孕期的心理變化>

懷孕後,因媽媽體內的激素及雌激素等荷爾蒙濃度上升,直接影響導致孕媽情緒的波動會較平常明顯。除了荷爾蒙改變的影響,孕媽還要適應各種懷孕的不舒服(孕吐、水腫、頻尿…)、擔心小Baby的健康及出生後的生活變化等,內外在的壓力都會影響孕媽媽的心理情緒。

孕婦穩定情緒的祕訣在於放鬆心情與釋放壓力。睡眠充足、營養均衡、適量運動、找個同伴一起分享心情,都是幫助孕媽媽調適的重要竅門喔。

<孕期運動>

1.懷孕初期(1-12W):不穩定期,在沒有出血的前提之下可進行溫和保守的運動。

2.懷孕中期(12-28W):穩定期,視個人體能狀態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但是運動性質仍須溫和。

3.懷孕後期(28W-分娩):適度的降低原有的運動量,並可進行有助順產的功能性運動。

對於孕期中到底要怎麼動才安全的疑慮,講師建議可以進行減少腰痠背痛的瑜珈、減少水腫與痠麻感的輕肌力、以及控制體重的輕有氧運動。

希望各位準爸媽能更清楚孕期時不論是情緒管理或是生理上需要注意的地方,生出健康的小寶寶喔!3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冤家變親家: 打破親密關係中的惡性循環

【講座簡介】

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有時候會覺得是前輩子的孽緣?但有時卻又覺得他/她是你這輩子離不開的對象呢?若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們該怎麼化孽緣為善緣?讓我們學習好好相處在一起?

「愛」可以是一般生活問題,也可以是哲學問題,更可以是一種腦神經的反應過程。你是否常常跟另一半因為一些小事情而發生「鬼打牆」的對話,好像有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讓你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相同的對話;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的付出,但對方總是感覺不到、或是不滿意,像是婆媳問題,而你也不知道該怎麼溝通,或是讓對方可以更瞭解你的苦衷?親密關係中鬼打牆的對話,往往讓彼此受傷,更可怕的是破壞了彼此的安全感。而本次講座協助各位如何辨識親密關係溝通中的惡性循環,讓這段關係變得動盪不安,又該如何修復,藉此找回親密關係中的愛與信任。

【課程內容】

<安全感>

安全感是家庭關係和諧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家庭,家庭成員的情緒會較穩定、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他人連結,也能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如何破壞安全感?>

在家庭關係中,當一方的期待常帶給另一半極大壓力,會陷入「一追一逃」困境,即「追討施壓者—逃避防衛者」的模式:關係中的「追討施壓者」不斷抱怨、缺乏連結,而「逃避防衛者」為了躲避連結,不斷逃開或防衛,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幾乎很難會有真實的連結存在。多數人認為經營家庭關係應該要有大量談話和分享,但對於現今社會的家庭樣貌來說,這些期待反而造成關係更常卡住、不自在,當我們開始糾結於事情為甚麼不如想像時,通常也是關係出現瓶頸的時候。

<如何修復關係的安全感>

課堂中講師引導學員進行反思,當面臨關係議題的時候,可以有哪些面向來嘗試修復關係中的安全感:

  1. 提升情緒的耐受度,在事情發生時,不要第一時間接受直覺反應,要試著學習「踩煞車」,讓自己的情緒稍做舒緩;不要做「立即性的反應」;若是當另一半無法照著自己預設的標準進行時,適時彈性的「降低標準」。
  2. 停止無效行為的產生

給予「逃避防衛者」建議方向:

  • 不要妄想你已經表達的夠清楚
  • 通常是要主動分享的人
  • 學習冒險說真心話

每次訊息的傳遞上能達到70%是最好的效益,具體且耐心的表達讓對方理解是很重要的。

給予「追討施壓者」建議方向:

  • 不要妄想話會越講越明
  • 不要太快反應
  • 學習軟化

當事件發生的直接反應,容易有許多的情緒融入其中,這時候的表達也容易造成另一半的誤解與受傷,因此適度踩煞車再進行回應,會對於溝通有很大的幫助。

每個人的相遇都有其所喻涵的意義存在,珍惜身邊與你相處的家人,嘗試設身處地的換位思想,可以有效的促進關係的連結與修復。最後老師表示在關係的相處上可以遵循兩個方式來學習

  1. 幸福美滿的真言「其實他比我更辛苦」
  2. 愛在第二回合~練習說誠心話、練習聽真心話,在關係中讓我們好好說話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與孩子親密溝通的正念教養練習與分享

【講座簡介】

從大腦神經心理學、依附心理學、客體關係發展心理學、同理心與正念學來幫助自己與遇到的所有人,期待我們一同找到生命的幸福之道。

本講座希望引導學員們思考何謂「恰當的教養訓練」,並分析好的教養與缺發教養的檢視,讓我們去體會教養的重要性。在進行教養之時需要經歷:行為訓練、認知信念、內在衝突。這個歷程需要不斷的學習與反思運用,才能逐漸體會並運用在教養上,一步一步的,成為一位教子(女)有方的家長。

【課程內容】

<五項正念管教元素>

  1. 夠好的愛
  2. 選擇及探索的空間
  3. 啟發與引導
  4. 健康的界線
  5. 允許犯錯

<面對情緒的反應>

 

 

 

 

 

教養的過程中最挑戰的時候是在於情緒的反應,講師透過覺察情緒的反應歷程,讓大家了解如何在情緒的當下可以知道如何做較好的處理與面對,也讓學員實際思考與練習。正念的精神:關注當下、了解安全的內心存在感,對於在教養上會有很好的助益。良好的關係,來自於合作型溝通,這也道出了在教養上的同調與協作很重要,嘗試用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你將會看見一位不一樣的小孩!

最後講師總結並整理教養上的要點:

1.心智漫遊

2.覺察到分心

3.重新定位自己的覺察

4.維持焦點。

勉勵大家在教養的過程中要時時省察,不斷的反思與運用,在教養上會看到不一樣的觀點。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夫妻相愛互助,教養無礙-成為對方的好助手,攜手帶著孩子健康長大

【講座簡介】

本次講座透過動畫觀賞的方式,從動畫中角色遇到的親子與家庭問題,向學員說明在親子與夫妻關係中有哪些事情是息息相關的,並與大家分享教養孩子的重點事項,盼大家都能做個稱職的爸爸媽媽,也能做對方的好伴侶。

【課程內容】

課程開始前,透過講師詢問在場學員孩子年齡,並分享教養事項可以由哪些面向來檢視。

在教養方式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分歧的原因來自於主要照顧者與另一半的不一致。講師提到不一致的教養方法,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聽誰的話,更不知道實際的規則是什麽。而且孩子會利用父母教養的不一致,從中獲得利益。在教養上想要完全一致幾乎不可能。但是我們努力在不同的教養方法中找到共識。

<動畫賞析1>我們這一家~爸爸、媽媽,要離婚

講師藉由動畫內容向學員說明:

  1. 父母之間的吵架會導致孩子的擔憂與焦慮~訊息模糊會讓孩子會自動聯想可能原因、受傷害最大的是孩子、擔心父母分離而產生焦慮行為、認為錯在自己,是自己的存在所造成的。
  2. 雙方因教養起衝突(氣炸)的原因之一是對方的態度。

<動畫賞析2>我們這一家~爸爸喜歡媽媽哪裡?

講師藉由動畫內容向學員說明:

  1. 夫妻關係健康良好對孩子的教養很重要。
  2. 講師帶領學員進行思考,何謂好的教養方式:
  3. 父母之間要”互助合作”。並用合宜的表達給予具體的感謝。

<動畫賞析3>我們這一家~爸爸的法則

  1. 藉由動畫再次強化教養之間的互信、互愛,來增進父母教養孩子的動力與支持。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家有滑世代-如何聽懂這一代孩子的心情

【講座簡介】

本講座旨在告訴家長,如何傾聽孩子的心情,與大家分享如何與孩子溝通以及有效溝通的技巧,讓您能夠聽懂自己孩子的心,也聽懂自己的心,讓彼此了解,進而達到改善關係的目標。

【課程內容】

<溝通的真理>

 

 

 

 

 

 

 

 

 

 

 

 

 

 

 

 

 

 

 

 

<進入傾聽的世界>

  1. 聽字拆解:十目一心耳為王。聽到的不見得是最主要的內容,沒說出來的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傾聽孩子心中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
  2. 引用中醫的模式:趣味性的說明傾聽的力量~去瘀解鬱、除舊佈新、日建親近。在聽的過程中部時只有在聽一件事的發生,而是要去感受出事件背後的渴望與期待。尤其是在孩子展現出說的話與行為反應的「不一致」發生時,更是要留意孩子內在的感受,適時的給予協助。
  3. 引用泰國平板電腦廣告:描述一對夫妻正在電子商店裡想為孩子買部平板電腦,但銷售員在得知孩童僅有 5 歲大後就告訴其父親 7 年後才回來收貨,一臉錯愕的父親反問店員為什麼,店員解釋說到:12 歲才是孩子最適合玩平板的年齡,您何不趁他還小時多陪伴他玩,讓他知道什麼是柔情與愛,在他還沒變得無情前。故事最後父親轉頭告訴孩子遲一些才買平板,而小孩也懂事的說好。
  4. 多花點時間與心思與孩子相處、進行親子互動與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傾聽的方法與運用>

  1. 進行傾聽的首要準備:放下自己的成見。範例:在學校帶國中管樂團的課後輔導,有位孩子跑過來問「老師,什麼是刷地?」而老師轉頭看這孩子的神情看到一雙真誠詢問的眼神,心裡確定他是真的不知道,因此親自示範何謂刷地並帶領他練習實作。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或許多數人在經歷這個情境的第一反應會帶些情緒的回應這個孩子「這麼簡單的問題你怎麼會不知道」,當我們用這樣的態度給予孩子回應,孩子必然會受傷,可想而知的是往後孩子在遇到事情時不會想主動與我們互動,而漸行疏遠。
  2. 溝通最重要的是要與溝通的人處在同一個頻道進行溝通。                                     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我們不同,當處在不同世界進行溝通,這樣的溝通是不會有效的。當我們願意與孩子在同一個頻道溝通並積極傾聽、明確表達、並給予回饋,未來在親子的溝通中,孩子會更加願意進行互動。
  3. 明確表達與積極傾聽                                                                                                  

 

 

而除了傾聽別人,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溝通者,更重要的是傾聽自己,傾聽自己的身體、傾聽自己的生命、傾聽自己的需求,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最大化發揮自己的能力,傾聽別人、幫助別人。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父母神奇回復術:喘口氣,再戰!–做個隨時喚起正能量的新世代父母

【講座簡介】

此次講座藉由動畫賞析的方式,帶領大家一探孩子如何解讀父母的行為,讓父母在面對與孩子衝突時對於孩子的情緒能有跡可循,並告訴大家如何補充正能量,做一個隨時喚起正能量的新世代父母。

【課程內容】

<動畫賞析一>我們這一家~媽媽,總是為你好

講師藉由動畫內容向學員說明:

孩子的外顯行為表示出「拒絕」的時候,父母內心往往會很受傷,孩子起初也會對雙方關係失望。

講師引導學員進行思考父母可以怎麼做。

  • 學習站在「孩子立場」思考。
  • 留時間回想過往自己的內在需求。
  • 如果自己覺得放不下、不做會受不了,可考慮尋求諮商管道。

<動畫賞析二>我們這一家~媽媽的怪品味

講師藉由動畫內容向學員說明:

當主要照顧者在面臨挫折、傷心難過時,可以尋求資源:朋友、美食、運動、嗜好、習慣、另一半、做喜歡的事情的權利,藉此讓自己調適並再次產生勇氣與動力繼續面對挑戰。

<動畫賞析三>我們這一家~媽媽恢復法

講師藉由動畫內容向學員說明:

家人之間的相處難免會產生衝突,因為孩子的表達都是比較直接的,講師引導學員思考影片中媽媽的自我恢復方式為何,進而去找出在教養孩子時可以讓自己回復活力的方式。

<父母恢復能量的方法>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家有滑世代-如何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

【講座簡介】

愛頂嘴、唱反調、愛發脾氣、太調皮,到底要怎麼溝通、怎麼教?孩子不聽話,讓父母覺得很沒輒嗎?其實,要把話說進孩子的心坎裡並不難,此次講座分享如何發為父母影響力的方法,讓父母正確表達自己的期望,把話說進孩子心坎,進而影響、改變孩子的行為。

【課程內容】

<Piper小鷸>

課程開始前講師引用一段影片與學員進行互動:

  • 影片描述:小幼鳥克服海浪、離開父母獨立覓食的故事。

1.透過小幼鳥看到的世界與覓食方法,引導現場在座家長們反思與孩子相處的互動,父母所看到的表象不見得是事實的全貌,在與孩子進行溝通互動時,去理解孩子看到的世界,同理他們,會與孩子建立更加良善的溝通互動。

2.「溝通不是說服,也要有被說服的準備」。

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可以遵循幾個項目:

(1)先理解自己

(2)再理解孩子

在親子互動裡,父母可以支持孩子找方法,但不要幫孩子下決定。

3.引用”海明威 :「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數十年學會閉嘴。」「說對的話沒有人會記得你,說錯的話一輩子被人記住」”。道盡在場學員、現今社會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體會。

4.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很容易進入一種狀態:「碎碎念模式」,如何將想要表達的訊息傳遞給孩子知道,成了現代父母面臨的難題。先聽清楚孩子所要表達的,再來說明白。所以表達時要試著「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5.發揮影響力的方法:(1)陪伴;(2)引導與教導;(3)示範(身教);(4).評估與考核(賞罰)。

 

  • 陪伴的概念包含:尊重、關懷、真誠、接納與包容。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很重要的一種「超越語言的表達」。
  • 改變是有可能的,講師引用力克胡哲的生命故事,肉體的殘缺不代表全部,如何引導進入閃閃發亮的人生,這是父母可以嘗試進行的。
  • 當在教導孩子之時,以身作則是對孩子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習慣用較刺激的方式進行學習互動,當我們用以往我們成長過程所接受的教導模式來與孩子互動,不容易讓孩子的認同,反而會漸漸的與孩子產生距離,再次呼應一開始所提到的「父母所看到的表象不見得是事實的全貌,在與孩子進行溝通互動時,去理解孩子看到的世界,同理他們,會與孩子建立更加良善的溝通互動。」

<表達之道,從心出發>

因為你的表達是誠懇的、平等的,所以孩子會感覺到尊重,所以儘管他可能不贊同你的意見,他也學會了尊重,尊重你,也尊重自己。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若能給予正向回饋,尊重彼此,就能達到有效的溝通。

【活動剪影】

【親職講座回顧】抓寶抓寶~抓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寶

【講座簡介】

講師運用現下最流行的Pokémon Go-百變怪跟家長說明,引用百變怪偽裝成一般的寶可夢,外觀看起來也與其他寶可夢完全一樣,無從辨識,來引導家長反思,孩子外顯的問題是否是其真正的狀況。

【課程內容】

<冰山理論>

講師透過冰山理論,帶著家長學習如何試著跳脫出行為底下的主觀解讀,所有行為反應的背後動機,往往才是問題背後真正的解答,因此在與孩子的互動與交養中要學習用”更新的態度來看孩子的行為成長”,去看出表面行為底下的許多內涵,才是可以幫助孩子的關鍵。

 

 

 

 

 

 

 

 

 

<案例分享>

透過實務案例的分享,讓家長們反思學習-透式行為「煙霧彈」:行為在說話。也帶出講師想要引導學員的學習。

  1. 行為在表達什麼訊息?他真正想說的是甚麼?
  2. 當了解行為背後的想法,才會開始改變,進而協助他們找到替代方案。
  3. 孩子會找尋安全的地方發洩他們的情緒,要讓孩子們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再去影響他們的行為模式。

 

 

 

 

 

 

 

 

 

 

<行為目標檢視圖>

講師提供四項行為目標檢視圖(參考阿德勒學派)來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運用具體的表達技巧塑造與孩子共處的安全氛圍,並實際運用探問的方式來抓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寶,並聽出困擾背後的期待。讓孩子感覺被聽懂被接納。

 

 

 

 

 

 

 

 

 

 

 

 

 

 

 

 

 

 

 

<如何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想法>

用正向眼光、穩定與彈性的態度,透視「行為煙霧彈」背後的主觀邏輯

  1. 穩定自己的情緒(他才有溝通意願)
  2. 想辦法讓他開口說(聽懂他的邏輯)
  3. 把理解的說給他聽(被理解使人柔軟)
  4. 不帶評價鼓勵建議(他才聽得進去)

【活動剪影】